研究揭示青年型帕金森氏症发病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 2012-08-28 阅读点击:184

 

 

日本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细胞内的线粒体质量下降时,与帕金森氏症有关的一种基因会出现“自我磷酸化”现象。了解这一机制有望促进青年型帕金森氏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东京都医学综合研究所822日发表公报说,其研究人员发现,人体正常的“PINK1”基因在线粒体出现异常时会被激活,与磷酸结合,出现“自我磷酸化”现象,然后将信号传递给“Parkin”基因,后者负责将异常线粒体分解。

 

但在青年型帕金森氏症患者体内,“PINK1”基因无法与磷酸结合,“自我磷酸化”现象停止,因此无法传递信号,不能启动异常线粒体分解进程。这种异常状况与青年型帕金森氏症的起因相关。

 

此前的研究表明,如果“Parkin”和“PINK1”这两种基因出现变异,人在年轻时就会患上帕金森氏症。

 

研究人员指出,这两种基因之间互动的分子机制一直不明。此次,研究小组在分子级别揭示了“PINK1”基因传递信号的机制。

 

研究小组认为,其他类型的帕金森氏症很可能也有类似病因,这一成果有望为开发早期发现和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新方法作出贡献。

 

帕金森氏症患者会出现手脚震颤等运动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困难。目前,日本国内有将近15万名患者,其中大多是老年人,但也有10%左右是40岁以前发病的青年型帕金森氏症患者。

 

                                                             来源:新华社

浙ICP备18051380号
浙江生物工程学会 联系电话(传真):0571-88035953
学会秘书处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99号国家高新科技园创业大厦1205室 邮编:310012
会员注册
会员注册
会议注册
会议注册
扫二微码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