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等在茶种子干燥脱水及低温保藏研究中取得进展

发布时间: 2012-05-11 阅读点击:81

 

    茶(Camellia sinensis L.)是全世界最广泛的消耗饮料之一,如何有效地保藏其基因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茶种子不属于正常型(脱水耐受型)种子,因此不能使用种子库的常规方法技术进行保存,对茶种子的保藏技术一直是种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成功保藏茶种子,其耐受脱水能力是关键,而在过去的报道中不同采集地的茶种子耐受能力却千差万别。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至今仍是个谜。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资源库陈虹颖博士在20072010年间,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千年种子库的专家合作,对分布于昆明、临沧和普洱三个采集地的茶种子进行了脱水干燥及低温保藏比较研究,结果发现:采自三个不同地点的茶种子呈现出不同的脱水耐受能力。昆明的茶种子耐受能力最强,可以脱水至8%的含水量,其次是采自普洱和临沧的茶种子。这种差异与采集地的生境和种内变异均有关系。经0.5M1M过氧化氢(H2O2)处理后,可以提高干燥处理后种子的萌发率。

 

    以上种子脱水实验和三个采集地的生境(如种子成熟后旱季所持续的月份)以及种皮和种子重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采集地的茶种子均不属于顽拗型(脱水敏感型)种子。虽然昆明所采集的茶种子比较耐脱水,但在-20度的低温保藏1个月后,种子均完全死亡,其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首次对不同采集地不同变种的茶种子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茶种子脱水耐受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成果已于2012年发表在植物学研究主流刊物Plant Science184: 36-44)上。

茶种子干燥脱水后的萌发率

 

                                                                     来源:中科院

浙ICP备18051380号
浙江生物工程学会 联系电话(传真):0571-88035953
学会秘书处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99号国家高新科技园创业大厦1205室 邮编:310012
会员注册
会员注册
会议注册
会议注册
扫二微码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