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 2012-05-08 阅读点击:72

 

    浙江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以药用生物种质资源为重点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是药用植物野生种或近缘种的种质资源库,已发现药用植物1074种,占浙江省药用植物种数的60.17%,全国药用植物种数的9.64%。其中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的有240种,收入《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2005年版)》的有326种。为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浙江省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自2008年起实施了省重大科技专项“浙江大盘山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以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类中药材种质及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开展野生中药材资源的收集、定性及定量评价、保存、驯化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示范推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撰写论文与药材志,建立大盘山药用植物数据库。项目实施期间,发表研究论文4篇,出版《浙江大盘山药材志》专著1部,申请专利1项。形成保护区内野生中药材资源调查报告,编制了名录,建立了大盘山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数据库。

 

    2、选准对象重点研究,助推中药材生产。对8种重点道地药材野生种质和4种野生珍稀药材进行重点监测与评价,明确其资源状况、物候期、生境等特征。建立了三叶青、白花前胡、显脉香茶菜、多花黄精等主要品种的指纹图谱,制订了4种中药材的HPLC品质评价标准,为指导药材生产,提高药材产量打下基础。

 

    3、建立种质苗圃和药材生产示范基地,有效保护野生药材种质资源。依托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建设药用植物资源圃100亩,首期引种341种药用植物,较好地保护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制订三叶青、黄精、显脉香茶菜、白花前胡等人工驯化栽培技术规程,建立三叶青、黄精、显脉香茶菜、白花前胡优质种苗基地和药材生产示范基地550亩,使野生药材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4、成果推广成效明显,助推地方中药材产业发展。项目成果在磐安县进行推广应用,2011年新增产值1026万元,新增利润300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门户网站

浙ICP备18051380号
浙江生物工程学会 联系电话(传真):0571-88035953
学会秘书处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99号国家高新科技园创业大厦1205室 邮编:310012
会员注册
会员注册
会议注册
会议注册
扫二微码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