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然竹纤维高效加工成套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成效显著
由浙江农林大学承担的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天然竹纤维高效加工成套技术装备研究与开发”实施3年来,取得了良好成效。项目通过对竹材开纤机理、开纤方法和开纤设备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系统研究、科技攻关,研制开发出了天然竹纤维高效加工成套技术装备,形成了一套竹纤维生产技术体系,解决了传统竹纤维制取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质量差、污染大等难题,突破了一系列天然竹纤维高效、环保生产的技术瓶颈,对我省竹加工企业和竹产业的发展作用明显。
1、 提升竹材精深加工技术水平,推动了我省竹产业科技进步。项目采用“热-机械耦合分离技术”提取天然、绿色、环保型产品——天然竹纤维(竹原纤维),原理创新、技术先进,成本费用低、产品质量好、生产效能高,竹材利用率达到70%以上,且多个环节都具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技术科技含量高。同时,天然竹纤维的规模化、清洁化生产,生产周期短,产品得率高,经济效益好,有力推动了竹产业科技进步。
2、 拓展竹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了我省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竹产业结构调整。长期以来,毛竹开发利用仅停留在竹地板、竹胶板、竹木复合板、竹制家具以及竹材工艺品、日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资源利用率、附加值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项目通过竹纤维提取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纤维分离机理的揭示,获得了适宜开纤的竹子条件和处理方法,使竹纤维提取突破竹种、竹龄的限制,能够将整根竹子在不经切割锯断分片的情况下进行直接加工,实现了“吃竹吐纤维”的流水加工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加工机械生产效率低,纤维得率低等突出矛盾,实现了天然竹纤维的高效生产,为我省竹产业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
3、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出口创汇,大幅提高天然竹纤维应用经济效 益。纺织业是我国入世后的主导优势产业。项目研究成果使竹材直接成纤,在制备工艺上形成了一套天然竹纤维的先进生产技术体系,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走在国际前列。利用项目研发的设备提取的竹纤维长度达到4-6厘米、细度达到300公支、干强度指标达到1.5厘牛/分特,提取出的天然竹纤维细度、长度、断裂强度基本达到可纺要求,抗菌性能和防紫外线性能指标值优于其它纤维。天然竹纤维的开发将促进新型纺织面料的兴起,增强我国纺织品市场竞争能力。
4、项目的产业化应用和开发符合当前国家节能、环保、高效的产业政策。项目研制的竹原纤维加工设备和全自动连续蒸煮设备,实现了纤维加工的机械化连续生产,可满足工厂大规模生产要求,符合行业装备政策、国家纺织工业“十一五”规划及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重点领域指南要求,以及我省农业产业化规划和毛竹产业专项规划发展需求。项目形成一套天然竹纤维的生产技术体系,修订的《竹原纤维》企业技术标准已在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备案,与合作单位共同修订的《竹原纤维试验取样方法》、《竹原纤维》两个标准也已在安吉县技术监督局备案。
截至2011年年底,项目产业化实现销售收入965万元,利税118.14万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专利4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EI收录8篇。项目实施过程中,首次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竹纤维中试示范生产线,建立了竹纤维加工示范基地,为竹纤维生产技术的提升和产业化发展作出了示范,为产业化投资提供了新经验,使竹加工企业既可避免技术风险,又能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出效率和产品质量,节约投资成本,对企业长远发展及竹纤维产业打造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项目取得的成效,对于推动我省乃至全国林特产业和纺织工业的升级,将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来源:浙江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