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闯”入多肽世界
发布时间: 2010-12-29
阅读点击:86
关注非职务发明人
“通俗地说,酶,就是剪刀,它在一定条件下把大分子的蛋白质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多肽与单个氨基酸,以供肠壁吸收——这个蛋白质酶解过程原本发生在人体内,现在我们通过模拟,把它搬到了人体外进行。”对自己创立的“酶法多肽”技术,邹远东这样解释。
从一个行伍出身,并非学生物专业的人嘴里听到这样一段科普的语言,多少让人有些意外。邹远东就是这样一个门外汉,可愣是闯入了“多肽世界”,靠着“酶法多肽”研究成果的工业化、产业化,把他领导的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带进了人们的视野。
1994年,邹远东毅然离开了深圳,带着借来的100万元来到武汉创业,组建了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摆放着我国大工业无数之最,小小的九生堂怎样在这里立足呢?
邹远东对公司同仁说:“要想在这里立足,并站稳脚跟,必须寻找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高新技术产品。”
他开始“恶补”功课,在短时间内,研读大量与生物医药有关的《食品蛋白质化学》、《药学大辞典》等沉甸甸的“砖头块”。他还加入了武汉大学的“生命科学基金会”、北京的生命科学和中科院上海研究院所离退休多肽专家沙龙。
1995年初夏,从一个朋友口中无意间说出的“口服白蛋白”几个字,像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际。邹远东的“多肽之旅”由此开始。他到上海找到研究多肽的中科院退休的老专家,在那里学习酶解多肽的情况。
在此之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运用基因表达法、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合成法,已研发出许多肽,有的已开发出药品用于临床。但在运用酸解、硷解、氢解以获得肽方面收获甚微,固定投资大、生产周期长、污染严重,终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邹远东开始在酶解多肽工业化上做文章。
1997年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简短消息:武汉九生堂“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将蛋白质大分子分解成分子量240—1000的小分子肽,这是目前世界上利用酶解技术获得分子量段最小、最具活性的小分子肽”。消息一出,立即在国内外多肽领域里引起关注。
如今武汉九生堂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采用现代生物催化、蛋白质降解技术生产出“多肽”终端产品的企业,而且肽产品的分子量稳定程度刷新了世界纪录。
“通俗地说,酶,就是剪刀,它在一定条件下把大分子的蛋白质剪成一小段一小段多肽与单个氨基酸,以供肠壁吸收——这个蛋白质酶解过程原本发生在人体内,现在我们通过模拟,把它搬到了人体外进行。”对自己创立的“酶法多肽”技术,邹远东这样解释。
从一个行伍出身,并非学生物专业的人嘴里听到这样一段科普的语言,多少让人有些意外。邹远东就是这样一个门外汉,可愣是闯入了“多肽世界”,靠着“酶法多肽”研究成果的工业化、产业化,把他领导的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带进了人们的视野。
1994年,邹远东毅然离开了深圳,带着借来的100万元来到武汉创业,组建了武汉九生堂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摆放着我国大工业无数之最,小小的九生堂怎样在这里立足呢?
邹远东对公司同仁说:“要想在这里立足,并站稳脚跟,必须寻找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高新技术产品。”
他开始“恶补”功课,在短时间内,研读大量与生物医药有关的《食品蛋白质化学》、《药学大辞典》等沉甸甸的“砖头块”。他还加入了武汉大学的“生命科学基金会”、北京的生命科学和中科院上海研究院所离退休多肽专家沙龙。
1995年初夏,从一个朋友口中无意间说出的“口服白蛋白”几个字,像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际。邹远东的“多肽之旅”由此开始。他到上海找到研究多肽的中科院退休的老专家,在那里学习酶解多肽的情况。
在此之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运用基因表达法、化学合成法和蛋白质合成法,已研发出许多肽,有的已开发出药品用于临床。但在运用酸解、硷解、氢解以获得肽方面收获甚微,固定投资大、生产周期长、污染严重,终未能实现工业化生产。
邹远东开始在酶解多肽工业化上做文章。
1997年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简短消息:武汉九生堂“运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将蛋白质大分子分解成分子量240—1000的小分子肽,这是目前世界上利用酶解技术获得分子量段最小、最具活性的小分子肽”。消息一出,立即在国内外多肽领域里引起关注。
如今武汉九生堂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采用现代生物催化、蛋白质降解技术生产出“多肽”终端产品的企业,而且肽产品的分子量稳定程度刷新了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