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打造世界一流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 2010-11-25
阅读点击:92
10年间,这里由一块很不起眼的菜地,发展成了全国最大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现在,这里正以“中国第一,世界一流”为追求,加速打造全球知名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高端专业园区,建设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这里,就是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自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来,园区内初步形成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较为完整生物医药产业链条。
鲜明的产业特色:高端环节资源形成集聚效应
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科技研发是其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只有掌控高端环节,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创造竞争力优势。从成立之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就定位于“高端生物技术的研发、中试和生产”,旨在利用首都研发资源优势,打造产业高端研发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项目基地,在短时间内使国内外人才、技术、资金、品牌等相关的产业高端资源形成集聚效应。目前,园区内汇聚了包括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实验动物及病理动物模型中心等7家国家级研究机构、1家医疗机构、扬子江集团、江中制药集团、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丹麦诺和诺德和日本TaKaRa公司等21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研发中心与生产企业,以及12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和4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企业累计已达85家,其中外资企业18家。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在研的国内国际项目146项,企业拥有各种专利4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67项,承担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等重要科技项目25项。
该园区招商始终坚持“专业化、高新化、生态化”原则,不为一时的经济利益所动,不符合园区发展目标的项目坚决不招。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专业化”要求引入的企业只能是从事生物和生命领域研究或生产的机构与企业;“高新化“要求引入的企业必须是所在领域中的佼佼者,入园项目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为标志的创新型产品为主;“生态化“要求不同企业的业务领域具有多样性,涵盖范围具有广泛性,业务领域之间具有关联性。
“生命科学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强。这得益于园区内聚集了中国一流科研院所的重大项目和人才。”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利认为。
“以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博士、中国科学院贺福初院士、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韩庚辰博士、王保平博士等为领军人物和一批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汇聚为园区源头创新提供了品质保障。”郭利自豪地说。
独特的发展模式:“产业招商”打造生物产业链
池塘、小桥、流水,花园式的园区环境,使这里有一种远离尘嚣的幽静。正是这里,孕育了包括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医药、医疗产业、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研发外包在内的几大产业板块,孕育了集生命科学研发、企业孵化、中试与生产、成果评价鉴定、生物技术项目展示发布、风险投资、国际交流、人员培训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科技园区。
目前,国内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上采用“企业招商”模式,只是在打造“产业集聚区”,而不是打造能够形成产业链的产业集群,追求的也仅是降低成本、招商引资和规模扩张,实质上是在追求GDP和出口创汇等短期收益。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不断深化认识生物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始采用“产业招商”模式。该园区科学决策产业定位,以高端研发为龙头打造生物产业链,以满足构建产业链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来确定目标企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此举使进入园区的企业能够以很小的交易成本,成为园区内整个生物产业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成长环境。
“尽管园区用地紧张和资金匮乏,但是我们始终坚守这样的招商模式。这种做法注重发挥园区范围内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使产业集聚优势超越土地、税收政策优惠等其它因素,成为了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园开发公司总经理郭利说。如今,园区内不仅有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还有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临床实验、公共卫生等各个领域中的尖端研发和制造单位。
“产业招商”,使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特色,形成了一种产业价值链形态,也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竞争力和区域性品牌。产业发展需要细致到位的产业服务。生命园从两个方面大力发展产业服务。一是为企业入园开发建设提供专业的全程支撑服务。二是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在,园区内生物产业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从基础研究、药物合成、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实验动物到专业孵化基本形成系统,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清晰的发展目标:成为世界生物产业的创新中心
作为中关村科技示范园区的一部分,作为北京市生物产业高端创新基地,生命科学园将自身新的战略目标确定为:打造世界生物产业的创新中心。
该园区对实现这一目标的自信,源于一定的基础。一是它紧邻中关村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密集区,坐落于北京智力成果最直接辐射范围内。自起步之日起,园区内的企业就与附近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创新联系。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理事单位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成,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由军科院成立,安波特基因公司源于中科院遗传所、方正集团投资的北大国际医院。二是园区有一多半的研发创新中心由外商投资,大量归国留学人员和创业精英也正在不断地向园区汇聚。三是该园区已经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中心,并且凭借丰富的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和灵活的体制、机制,已经爆发了其独特的创新活力,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为早日实现打造世界生物产业的创新中心这一发展目标,该园区正在不断完善园区内的创新、创业环境:
进一步努力聚集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和科研机构,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领军科技人才和企业家;
大力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在现有创新集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生物产业集群,培育生物农业、健康、医疗和环保产业集群;
建立适宜创新的产业环境。探索建立有利于风险发展的机制,并逐步形成相对严格有效的风险投资项目筛选和评价机制,吸引全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资本,使生命园成为全球技术创业者首选区域之一。
培育领军型世界企业。支持园区产业龙头企业推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使园区成为持续引领中国的生物产业的发展领军人。
现在,这里正以“中国第一,世界一流”为追求,加速打造全球知名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高端专业园区,建设世界一流的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这里,就是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自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来,园区内初步形成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较为完整生物医药产业链条。
鲜明的产业特色:高端环节资源形成集聚效应
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科技研发是其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只有掌控高端环节,才能带动产业的发展,创造竞争力优势。从成立之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就定位于“高端生物技术的研发、中试和生产”,旨在利用首都研发资源优势,打造产业高端研发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项目基地,在短时间内使国内外人才、技术、资金、品牌等相关的产业高端资源形成集聚效应。目前,园区内汇聚了包括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863”实验动物及病理动物模型中心等7家国家级研究机构、1家医疗机构、扬子江集团、江中制药集团、美国健赞、瑞士先正达、丹麦诺和诺德和日本TaKaRa公司等21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研发中心与生产企业,以及12家生物医药服务外包企业和40余家中小型创新科技企业。园区内企业累计已达85家,其中外资企业18家。据不完全统计,这里在研的国内国际项目146项,企业拥有各种专利4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67项,承担国家863、973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等重要科技项目25项。
该园区招商始终坚持“专业化、高新化、生态化”原则,不为一时的经济利益所动,不符合园区发展目标的项目坚决不招。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专业化”要求引入的企业只能是从事生物和生命领域研究或生产的机构与企业;“高新化“要求引入的企业必须是所在领域中的佼佼者,入园项目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为标志的创新型产品为主;“生态化“要求不同企业的业务领域具有多样性,涵盖范围具有广泛性,业务领域之间具有关联性。
“生命科学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强。这得益于园区内聚集了中国一流科研院所的重大项目和人才。”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利认为。
“以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博士、中国科学院贺福初院士、中国工程院程京院士、韩庚辰博士、王保平博士等为领军人物和一批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队伍汇聚为园区源头创新提供了品质保障。”郭利自豪地说。
独特的发展模式:“产业招商”打造生物产业链
池塘、小桥、流水,花园式的园区环境,使这里有一种远离尘嚣的幽静。正是这里,孕育了包括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生物医药、医疗产业、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研发外包在内的几大产业板块,孕育了集生命科学研发、企业孵化、中试与生产、成果评价鉴定、生物技术项目展示发布、风险投资、国际交流、人员培训于一体的国际化高科技园区。
目前,国内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上采用“企业招商”模式,只是在打造“产业集聚区”,而不是打造能够形成产业链的产业集群,追求的也仅是降低成本、招商引资和规模扩张,实质上是在追求GDP和出口创汇等短期收益。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在不断深化认识生物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始采用“产业招商”模式。该园区科学决策产业定位,以高端研发为龙头打造生物产业链,以满足构建产业链需要、寻找和弥补产业链的薄弱环节来确定目标企业,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招商。此举使进入园区的企业能够以很小的交易成本,成为园区内整个生物产业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成长环境。
“尽管园区用地紧张和资金匮乏,但是我们始终坚守这样的招商模式。这种做法注重发挥园区范围内企业和产业的聚集和辐射效应,使产业集聚优势超越土地、税收政策优惠等其它因素,成为了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园开发公司总经理郭利说。如今,园区内不仅有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还有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临床实验、公共卫生等各个领域中的尖端研发和制造单位。
“产业招商”,使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特色,形成了一种产业价值链形态,也形成了独特的区域竞争力和区域性品牌。产业发展需要细致到位的产业服务。生命园从两个方面大力发展产业服务。一是为企业入园开发建设提供专业的全程支撑服务。二是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现在,园区内生物产业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从基础研究、药物合成、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实验动物到专业孵化基本形成系统,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清晰的发展目标:成为世界生物产业的创新中心
作为中关村科技示范园区的一部分,作为北京市生物产业高端创新基地,生命科学园将自身新的战略目标确定为:打造世界生物产业的创新中心。
该园区对实现这一目标的自信,源于一定的基础。一是它紧邻中关村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密集区,坐落于北京智力成果最直接辐射范围内。自起步之日起,园区内的企业就与附近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创新联系。如,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理事单位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组成,蛋白质组研究中心由军科院成立,安波特基因公司源于中科院遗传所、方正集团投资的北大国际医院。二是园区有一多半的研发创新中心由外商投资,大量归国留学人员和创业精英也正在不断地向园区汇聚。三是该园区已经成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中心,并且凭借丰富的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和灵活的体制、机制,已经爆发了其独特的创新活力,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新技术新产品,创造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标准。
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为早日实现打造世界生物产业的创新中心这一发展目标,该园区正在不断完善园区内的创新、创业环境:
进一步努力聚集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和科研机构,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领军科技人才和企业家;
大力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在现有创新集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壮大生物产业集群,培育生物农业、健康、医疗和环保产业集群;
建立适宜创新的产业环境。探索建立有利于风险发展的机制,并逐步形成相对严格有效的风险投资项目筛选和评价机制,吸引全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资本,使生命园成为全球技术创业者首选区域之一。
培育领军型世界企业。支持园区产业龙头企业推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使园区成为持续引领中国的生物产业的发展领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