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奥达:让中国生物制药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 2010-11-10
阅读点击:98
一个总投资额超过1亿美元的全球生物制药合同生产项目日前落户北京亦庄,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美国留学归来的北京中美奥达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CEO黎志良说,对于我国生物制造产业而言,这一项目的最重要意义是加快中国生物制药走向世界的脚步。
创业瞄准制药合同生产
“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疾控中心读硕士,1990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进行科研。”黎志良说,赴美后他先在南加州大学做艾滋病诊断试剂研究,随后前往瑞士罗氏制药实验室,先后任科学家、项目经理等职务。十多年的留学和从业生涯,让黎志良积累了大量生物医药方面的尖端技术。
而他同时还在为创业做准备。黎志良曾在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学习并获MBA学位,也在硅谷创办管理咨询公司。最终黎志良看准CMO,即全球生物制药合同生产。“CMO主要是接受制药公司的委托,提供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开发、配方开发、临床试验用药、生物原料药以及制剂生产等服务。”黎志良说,这一低能耗高附加价值的现代工业无疑是最适合的创业方向。
遇危机及时调整方向
2006年6月,北京中美奥达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专业化生物制药合同生产服务商。学成归国的黎志良不仅被聘为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美奥达也成为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的骨干成员,先后参与科技部863计划、“十一五”重大专项、卫生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项目。
归国创业看似一帆风顺,但2008年金融危机,让中美奥达也受到资金不足的冲击。
“经过慎重考虑,我和合作伙伴们都认为,应该着眼于国内市场。”黎志良开始转变融资方向,而这一改变很快见效:在先后获得各级政府约10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资助后,公司与国内外二三十家重要的生物制药公司签订了几十个国内外新药研发服务合同,合同金额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
去年,中美奥达在北京设计出我国第一个符合美国FDA-cGMP标准的250升哺乳动物细胞发酵和纯化生产线。该生产线可承接临床前和临床用药的生产,以及中试规模细胞培养工艺的建立和优化。
要让中国制药出口欧美
今年3月,总投资1.2亿美元的CMO项目落户亦庄,项目由亦庄国际投资发展公司、苏玛基金及中美奥达合资,设立奥达国际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我国第一批符合美欧标准的生物新药开发和放大生产线,以及亚洲最大规模的全球生物制药合同生产基地。
亦庄CMO项目初定产能规模为20000升,约8到10条生产线,囊括了小试、中试及大规模生产等环节。目前,250升生产线的设备已采购到位,等待进厂安装。小试生产线年内可投产运行,中试生产线将于明年建成。
“中国生物制药技术水平低,与企业研发能力及研发投入低有关,这成为行业的普遍性问题。”黎志良说。“我希望用10年时间,让10%的世界生物制药产能转移到中国来。10年后,‘10%’将是一块不小的蛋糕,估计将达到100亿美元。”
创业瞄准制药合同生产
“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疾控中心读硕士,1990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美国进行科研。”黎志良说,赴美后他先在南加州大学做艾滋病诊断试剂研究,随后前往瑞士罗氏制药实验室,先后任科学家、项目经理等职务。十多年的留学和从业生涯,让黎志良积累了大量生物医药方面的尖端技术。
而他同时还在为创业做准备。黎志良曾在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学习并获MBA学位,也在硅谷创办管理咨询公司。最终黎志良看准CMO,即全球生物制药合同生产。“CMO主要是接受制药公司的委托,提供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工艺开发、配方开发、临床试验用药、生物原料药以及制剂生产等服务。”黎志良说,这一低能耗高附加价值的现代工业无疑是最适合的创业方向。
遇危机及时调整方向
2006年6月,北京中美奥达公司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专业化生物制药合同生产服务商。学成归国的黎志良不仅被聘为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美奥达也成为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的骨干成员,先后参与科技部863计划、“十一五”重大专项、卫生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项目。
归国创业看似一帆风顺,但2008年金融危机,让中美奥达也受到资金不足的冲击。
“经过慎重考虑,我和合作伙伴们都认为,应该着眼于国内市场。”黎志良开始转变融资方向,而这一改变很快见效:在先后获得各级政府约1000万元人民币的科研资助后,公司与国内外二三十家重要的生物制药公司签订了几十个国内外新药研发服务合同,合同金额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
去年,中美奥达在北京设计出我国第一个符合美国FDA-cGMP标准的250升哺乳动物细胞发酵和纯化生产线。该生产线可承接临床前和临床用药的生产,以及中试规模细胞培养工艺的建立和优化。
要让中国制药出口欧美
今年3月,总投资1.2亿美元的CMO项目落户亦庄,项目由亦庄国际投资发展公司、苏玛基金及中美奥达合资,设立奥达国际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我国第一批符合美欧标准的生物新药开发和放大生产线,以及亚洲最大规模的全球生物制药合同生产基地。
亦庄CMO项目初定产能规模为20000升,约8到10条生产线,囊括了小试、中试及大规模生产等环节。目前,250升生产线的设备已采购到位,等待进厂安装。小试生产线年内可投产运行,中试生产线将于明年建成。
“中国生物制药技术水平低,与企业研发能力及研发投入低有关,这成为行业的普遍性问题。”黎志良说。“我希望用10年时间,让10%的世界生物制药产能转移到中国来。10年后,‘10%’将是一块不小的蛋糕,估计将达到1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