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药企业打造新型流通业务模式
于2009年底组建成立的浙江社区医药服务共同体(下称“共同体”),出现了新的分化与整合。
在试运行半年之后,由共同体3家核心会员共同出资组建的共同体实体运营机构——杭州汇药通医药有限公司(下称“汇药通”)转型为连结医药产业链上下游的服务中间商。
所有商业联盟的业务模式实质是“团购分销”,而汇药通正试图突破这种简单的业务模式。用汇药通总经理宋建华的话来说,汇药通的实质是“连接医药产业链上下游并提供银行信用资金结算的新型流通服务商”。
打造新型流通业务模式
“我们不直接从事药品配送业务,而是致力于构建药品新流通的创新服务平台。”宋建华如是说。
对于上游生产企业,汇药通借助共同体成员从三甲医院到基层医院覆盖全省的网络优势,将产品推向终端,在职能上可充当生产企业浙江省一级商的角色;对于共同体成员,汇药通则可以提供统一采购的优势品种,并且承诺不直接参与配送,而是将利益的最大头划给下游商业合作伙伴,自身只收取少量点数的服务费作为利润来源。
而该种模式的最大特色在于整合多方资源,创建了一种新型服务平台。该平台为上下游客户提供了银行信用结算、电子商务支持、第三方物流支持等综合服务,而这些服务恰恰是目前医药产业链上亟待补充完善的环节。据悉,汇药通成立之初,即获得了共同体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杭州银行的首期两亿元授信,从而保障了初期运行资金与为上游提供现款结算、为下游提供信用结算的资金。
记者获悉,目前汇药通业务开展已初见成效。针对上游,已与21家上游核心客户签订了产品经销协议,其中与浙江京新药业的合作金额达到1亿元。面向下游,则与共同体14家医药商业会员单位和非共同体的15家医药商业单位签署了分销协议。另外,与邦达物流、华通物流等现代物流企业签署了物流合作协议。
另外,汇药通还与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浙江海虹药通网络技术公司发起成立了浙江社区医药共同体学术支持项目,为制药企业搭建一个直接到基层的学术支持平台,此为汇药通为上游提供的第一项增值服务。
另类整合的生命力
“新版GSP对医药商业企业的现代物流能力的要求很高,另外商务部也在制定医药商业物流分级标准,加上新医改推动的医药商业整合,中小商业面临生死劫,因此汇药通模式的推出为浙江中小商业生存与发展指出了一条新路。”在衢州医药董事长王广恩看来,汇药通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能为上游企业提供覆盖浙江全省的稳定基层网络,为中小商业企业争取到更多优势品种。
去年11月,为应对医药商业整合趋势、基本药物招标的机遇与挑战,浙江省内14家二级医药商业企业结盟成立了浙江社区医药服务共同体。共同体成立的半年以来,完成了基本药物307个品种的招标配送,先后引入了杭州银行、浙江英特药业等合作伙伴。
在今年6月共同体运行半年之后,经内部评估,决定由浙江海王医药、台州医药和衢州医药这3家核心区域会员各出资500万重新组建了实体运营单位——汇药通。
“汇药通模式”创始人上海汇药通咨询公司董事长吴涤生认为,在新医改提出“大力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规范和整顿流通秩序,促进流通企业整合”的要求之下,“汇药通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实际上,浙江省医药商业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大型企业。最大的商业公司——华东医药的营业额也仅有70亿元,英特药业次之,在60亿元左右。而这两大商业公司加起来的市场份额还不到50%。而共同体成立之后,其市场份额约占25%,即意味着浙江医药商业的“三强鼎立”时代开始。
“即便是华东医药和英特药业,我们也正在谈合作,因为他们的网络主要在大医院,而共同体的网络主要在基层医院。另外,他们代理的品种也很多,可以通过共同体的下沉网络渗透到全省。”宋建华告诉记者。
有业内专家对此认为,浙江医药商业的“另类”整合,让国药控股等欲全国性扩张的大公司在全国排名数一数二的浙江医药市场上暂时丧失了大举扩张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