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物产业发展分论坛会议记要及参观苏州工业园区总结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细胞所、和泓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礼和研究员、国家973计划咨询组专家、原扬州大学顾铭洪教授等在开幕式上作学术报告。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郑裕国教授代表浙江和上海生物工程学会致辞,开幕式由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情报研究所所长夏太寿研究员主持,上午场大会报告由浙江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郑裕国教授主持。第二军医大学遗传研究所所长孙树汉教授、浙江省科技学院生化学院院长毛建卫教授、杭州曙光药业公司总经理王进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蔡宝昌、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赵春杰、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免疫室主任李金明、法国国家卫生健康研究院合作教授、浙江大学特聘教授严伟琪应邀作大会主题报告,杭州泰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柯传奎、上海泓宝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总裁邹国应邀演讲。
抢占生物产业制高点,“决胜生物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寻求新一轮竞争优势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是长三角地区顺应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趋势,构建新的产业竞争力的战略性选择。为推进长三角地区生物产业的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江苏省、浙江省与上海市政府已经连续5年共同召开高层次的科技论坛,影响力与实际效果显著。本次论坛是“第二届中国名校苏州创新合作论坛暨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融合通信产业分论坛”“生物医药分论坛”“先进制造业分论坛”“纳米新材料与新能源分论坛”“电子测试技术分论坛”之一。
苏州市生物医药科技协会协会秘书长夏金华介绍,截至2008年底,苏州已集聚了近3000家各类专业生物技术类企业,医药生产企业达529家,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医药大市,未来的十年是苏州生物医药的黄金期。苏州生物医药科技协会作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物医药协会,是苏州生物医药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以及相关领域的企业家、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社会科技团体。协会已吸收团体会员112个,主要是苏州地区及国内外的新兴生物医药技术企业、跨国公司、大学和政府科研机构、医药部门以及金融、法律领域的专业机构。个人会员156名,其中65%有博士学位,70%有海外学习与工作背景。协会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将以“两个支撑”,即以院士专家组成的学术队伍、企业家集成的产业联盟为支撑,在快速发展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的过程中,发挥“小企业大联合”、“集小成为大胜”的作用,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打造以苏州为中心,辐射长三角的生物医药研发生产“新硅谷”。
参会期间,部分代表应西交利物浦大学生物科学系执行主任、苏州国镝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管韩国霞博士之邀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和西交利物浦大学。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生态型新城区。根据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了科学超前的区域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科学布局工业、商贸、居住等各项城市功能,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形成了“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十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中新合作双方共同努力下,园区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本区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超过30%,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1030亿元(含海关收入),引进合同外资34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注册内资1356亿元,创造就业岗位51万个。2008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1.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1亿元,进出口总额625亿美元,其中出口311亿美元,新增注册外资30.2亿美元,到帐外资18亿美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目前,园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市3.4%和5%,SO2和COD排放总量分别占1%和2%,但完成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则占到全市的15%左右,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占到25%左右,已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支柱。
一、苏州工业园区优势
1、特殊政策
拥有较大项目的自行审批权
同时享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惠政策
全国首家综合保税区试点
全国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区域
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拥有充分授权的外事管理权
拥有预筹积累个人账户为主的公积金制度
2、基础设施
8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内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已基本完成,目前建成区内全面达到“九通一平”标准。
供电:电源来自三个方向,双回路供电,电力充足,稳定可靠,拥有华能电厂和蓝天热电厂专门配套供电,总规划发电量360万千瓦。
自来水:水源取自太湖湖心,出水水质优于国家标准,并达到饮用水国际先进水平,日供水设计能力为110万吨。
供气:已全面使用天然气,热值在8000大卡以上,并建有特种气体专供渠道,可提供不同纯度等级的工业气体。
供热:采用集中供热方式,目前每小时可供蒸汽量为290吨。
排污及危险废物处理:采用雨污分流制。污水处理量平均每日达20万吨,区内100%进行污水收集,污水处理100%达标排放,设计规模达日处理90万吨;园区建有多家专营的固废处理企业,拥有先进的处理设备和能力,目前固废处理和填埋率达100%。
电信服务:可提供国际直拨长途电话、全球互联漫游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国内主要城市电视和电话会议、传真通信、ISDN、LAN、ADSL等公用数据网络通信业务以及DDN数字数据电路等业务。
邮政服务:有专门邮政企业和中外速递公司,可提供快捷的邮政信函与速递服务。
防灾救灾:拥有专门对化工、电子等灾害事故进行处理和救助的机构和设备,并建有严密的治安管理和报警系统,技防监控实现了全覆盖。设有急救中心、外资医院和“境外人员服务24小时热线电话”,随时提供各种应急服务。
3、物流交通
除了已经投入使用的沪宁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各类国道外,随着长三角地区的进一步规划建设,苏州将通过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苏州轻轨一号线等与上海、杭州、无锡、南京等2小时经济圈进一步密切联系。
拥有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苏州工业园区设有独立的海关。区内建有虚拟空港,采用上海—园区货物空陆联程中转快速通关模式,空运货物通关时间最短可缩至5小时。国务院已批准园区整合陆路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三个区域,形成具备“自由贸易区”功能的新型保税监管区域,以进一步满足企业“大物流、大通关”的需求。
4、社会保障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经验,实行以预筹积累和个人帐户为主的中国唯一区域性社会保障制度——苏州工业园区公积金制度,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住房和家庭保障等各项保障内容,做到既有利于企业控制用工成本,又有利于吸引留住人才
5、人力资源
苏州的人才总量和质量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2007年全市在与沪、京、深等人才高集聚地区的人才交流中,人才的流进流出比达到8.2:1。
苏州市拥有高校17所,两小时车程内拥有超过200所大学。大学毕业生比例是沿海经济开放城市平均数的 1.4 倍。
在《商务部关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情况的通报》中,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及供给指标在全国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位列第2。
6、人力资源结构
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口63%;硕士、博士、高层次管理和技术研发人才占就业人口5%;各类创业、就业海外归国人才1500人,各类外籍人才5000人。
7、亲商政策
积极打造“高效、透明、公平、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一站式审批服务
园区管委会各局(办)全面充分授权
为进驻企业提供完整的行政许可服务
全力推行网上报批和审批
60%受理业务即办,30%在2-3个工作日内办结,其余最长不超过7个工作日
8、生态文明:
在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坚持集约发展、清洁发展,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水源保护、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努力把园区打造成生态型、紧凑型、节约型现代化新城区,成为率先发展、创新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环境管理水平和各项环境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时尚都市
强调“以人为本”理念,突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环金鸡湖地区已成为消费社交、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舒适的居住环境、密集的商业设施、多样的餐饮服务、丰富的休闲活动、一流的素质教育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园区成为最适宜创业和人居的区域。
二、四个示范区:
1、“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科技示范区”:
2008年-2010年目标:
R&D投入占GDP比重达5%
创新载体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
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研发机构超200家
科技领军人才项目超100个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70%
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授权数达80件
建成全国科技创新先导区和国际一流高科技园区
2、“以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为主的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
2008年-2010年目标:
引进名列世界百强的服务外包企业超20家
通过CMM/CMMI认证软件企业超40家
服务外包营业收入超200亿元
其中离岸业务超过20亿美元
从业人员超8万人
3、“以虚拟口岸为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中心示范区”:
2008年-2010年,完成综合保税区整体开发:
集聚物流企业超100家
贸易公司超300家
实现营业收入超100亿元
商品销售额超500亿元
监管进出口货值超1000亿美元
4、“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示范区”:
2008年-2010年目标:
单位GDP能耗水耗、COD和SO2排放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建成区绿地覆盖率达50%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98
实现规划建设全过程生态化
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全覆盖
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1、“苏州工业园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2、“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
3、“苏州市软件评测中心”
4、“科技园IDC互联网数据中心”
5、“苏州软件园培训中心”
6、“微软SaaS平台”
7、“生物医药公共平台”
下属四个子平台。
分析仪器平台: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研发机构提供全面的分析测试专业服务。
中试生产平台:为区内企业提供符合国际cGMP标准的临床实验药品和产业化生产的服务。
动物实验平台:符合国际GLP标准的药物临床前试验的动物实验基地。
药物活性评价和筛选平台:为药物开发提供药效学和毒理学的专业评价
8、“动漫技术服务中心”
9、“纳米测研与工程化中心”
10、“嵌入式软件公共技术平台”
四、独墅湖科教创新区
位于独墅湖畔,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主要吸引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及其科研机构,成为区域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目前已设立和引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南京大学苏州研究生院、东南大学苏州研究院、四川大学苏州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苏州大学等9家中外知名高校入驻办学。
五、科技政策
园区是全国首个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优惠政策试点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享受15%优惠税率。
1、技术研发政策
对研发机构研发费用给予财政补助。
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扶持。
研发机构租用办公用房可享受优惠。
2、创业创新政策
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重点资助国内外科技领军型人才及团队实施自主创新型科技创业项目。对科技领军人才创业项目给予启动资金、风险投资、跟进投资、项目贷款和担保五个专项资金资助,并给予项目资助配套、研发用房补贴、租用住房补贴、购买住房补贴、家属子女安置五项重点支持。
设立创投孵化器专项资金,重点资助未能入选科技领军人才工程的高水平科技项目。
实施创新创业启动资金扶持计划,对科研成果产业化项目给予一定金额的启动资金支持和其他优惠。
实施高层次和紧缺人才政策,对符合园区管委会认定的高科技成长型企业中的紧缺专业人才,每月给予薪酬补贴、租住人才优租房。
3、科技服务政策
设立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和跟进投资资金,鼓励创投投资高科技企业、降低创投企业投资风险。
设立中小企业统贷平台,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瓶颈。
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对于企业上市公开发行股票,或通过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并成功挂牌交易,最终进入IPO并完成股票发行上市的企业,根据不同阶段给予总额300万元的奖励。
4、产业促进政策
软件及集成电路产业
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享受所得税“两免三减半”。
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软件生产企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投资额超过80亿元或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um的IC生产企业,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享受所得税“五免五减半”。生产线宽小于0.8微米(含)集成电路产品的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享受所得税 “两免三减半”。
通过CMMI各级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
游戏动漫企业
原创动画电影和原创动画电视片完成备案、获得发行许可证并播出的分别给予奖励。
原创网络游戏产品经批准上线运行、单机版原创游戏产品获批准正式销售的,分别给予奖励。游戏运营公司投入运营新款网络游戏的,给予运营奖励。
对获得国际和国家级大奖的动漫游戏产品,给予奖励。获得权威部门奖励资助的动漫、游戏、影视项目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
生物科技产业
凡符合国家规定的进口自用设备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销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科技产品所缴纳的增值税园区本级新增留成部分,在一定年限内给予适当补助。
根据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不同程度给予一定的奖励扶持。
作为长三角之一的浙江省,近年来在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明显感觉到人才的外流和发展后劲的不足,一方面要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政策导向、资金投入等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制定浙江省生物产业缜密、科学的中、长期规划,另一方面要强化我省已有的诸如在农副产品化学与生物加工、保健品、农畜用抗生素的技术优势,吸取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工业园区成功经验,实现与江苏、上海真正的技术融合、联盟发展。
浙江省生物工程事业发展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