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巧遇Aaron教授

发布时间: 2009-08-06 阅读点击:231

昨天报道了Aaron Ciechanover教授的精彩报告,本来讲好要约他在晚宴结束后再另行采访他,但考虑到已经问了他不少问题,还请他给我们做了题词,有点不好意思再占用他的休息时间,于是就打消了这一念头,改在其他时间再拜访他。笔者知道他今晚要去无锡参加应酬。要与他会晤只能在今天白天碰碰运气了。没想到今天三度巧遇Aaron,每次都有近距离接触和交流,最后还与他合了影。太出乎意料之外了。

一大早赶到会场,想听Sidney Altman教授的报告,因为人太多,只能凑合挤到会场最后排,站着听讲演。刚站稳脚,突然发现Aaron 就在我身旁。与他简单打了个招呼,就开始听Sidney教授的讲演了。直到9点40分讲演结束,我才与Aaron有机会聊上几句。他首先感谢我昨天帮助他争取到二个晚宴名额,使他可以带两位女士加”密友“进场参加VIP宴会。(注:这两位均与Aaron 很熟,既有共同研究的课题合作,也有基金会的运作管理的共同兴趣)。他很喜欢昨晚的佳肴,上桌的多道菜很精美可口。乘他这么热兴,我赶紧追问了昨天还没有来得及问的问题:

1)他参与的科学重大发现是在研究许多基础课题多年以后才取得的丰硕成功,开辟新的科研热门领地。在此之前,他是如何沉得住寂寞,潜心专研蛋白降解这一冷门问题的?

他的回答是,做科研,尤其是做大课题,攻克科研难题,就要沉得住气,就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你是很难开拓新的领域,做出重大发现和贡献的。

2)现在年轻科学家面临很大压力,必须要出好论文,才能有名气,才能拿到大的基金支持。没有出结果和出论文,你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没有经费支持,就没有实力和资源做科研。这样的难题怎么应对?

他的回答是带有同情心的,他说在他当时的年代,学术界还不像今天那样竞争压力这么大,那时候他们做科研,有独特思路,有长远的目标,就执意往前冲,专注潜心去做研究。并没有来自学校和政府的压力。现在对年轻科学家而言,的确面临很大压力,要写Grant,要在经费短缺情况下,坚持做自己有创意的科研。很不容易。他的建议是,要有耐心,同时要巧妙利用资源,多多与人合作,争取两方面都不误。

第二次遇到他是在七楼会议厅门口,他正要找一位来自以色列的教授,不知该去哪里找?我刚好听过这位教授主持的分会报告,于是就自高奋勇地带他去三楼会议厅找人,可惜到楼下会议已结束,人没找到,Aaron只好另外想办法去联系人。他向笔者再三表示谢意。

第三次碰面是在东方明珠电视塔对面的快餐店。在与Aaron分手后,跃上朋友一起外出就餐。吃完后正要回国际会议中心,突然发现Aaron陪着一位女教授也到了我们就餐那家店旁的快餐店就餐。看到他俩比划着,正试图与服务员沟通,颇有语言障碍时,我又出现在他们面前,Aaron喜出望外地对我说,这真是神了,每当他出现问题时,我就出现在他面前,帮他解决问题,这回要解决吃饭问题,还不简单吗。他首先问这里吃饭安全吗(主要是卫生问题的担心)我告诉他,这里是旅游景点,政府管得严格,卫生条件必须符合要求,可以放心用餐。于是Aaron和名叫Clark的女教授立马点了几碟广东式点心,二串烤鸡串,二个韭菜团,二瓶饮料,花费不多,就地找了座位坐下就吃,并邀请我一起与他们吃,我因为已经吃过,所以答应陪他们聊吃。结果一坐就坐了半个多小时。席间他们聊了许多课题合作的事和基金会运作方面的事,看得出Aaron很投入,也很乐意帮助人。他的看法很直接和明锐,做大学问的人,似乎都很实在,不喜欢绕圈,做事态度认真,不喜欢浪费时间,做无用功或做不合适的事。与他们交谈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们对吃一点不讲究,很随意,但对科学研究,很投入,很专注。这正是我们年轻人需要学习和培养的东西。

今天三次巧遇Aaron,是我有更多机会近距离了解和学习这位学者的为人和特点。去年曾经采访过他的导师,同获诺贝尔奖的教授,也有类似的感觉,他们都是MD和PhD,都有很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临床经验,研究某些生命现象是他们的乐趣和理想所在。他们耐得住寂寞,不为诱惑而动,不追求短期结果,愿意研究冷门重大课题,他们的成功有一定偶然因素,但必然因素还是十分显而易见的。能学习他们做学问的思路,风格和毅力,或许是每位年轻人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浙ICP备18051380号
浙江生物工程学会 联系电话(传真):0571-88035953
学会秘书处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99号国家高新科技园创业大厦1205室 邮编:310012
会员注册
会员注册
会议注册
会议注册
扫二微码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