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你议政了吗?

发布时间: 2009-06-05 阅读点击:205

自从科学新闻双周刊杂志改版后,出了好多精彩的文章,以下这篇很值得一读。也许不少科学家认为远离政治更好,议政在中国现行体制下,没用。知识分子扎堆的民主党派,有人也有同感,没有真正的话语权,立法权和监督权,说了也白说。但用发展的眼光看,现在需要科学家更多参政议政,而不是保持沉默,反右时期,引蛇出洞,以言治罪的年代或许难以翻板,但科学家难以畅所欲言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值得我们深思。

推荐
科学家,你议政了吗?  -----兼谈议政的力量

 

临近两会,与参政议政相关的话题自然是媒体关注的热点,我们新生的《科学新闻》也不例外。自然,我们的目光锁定在科学界。可是“科学家,你议政了吗?”这一组5个月前在我们的杂志尚未正式改版就已经确定的选题,在选择主打文章的时候却颇费心机。 说老实话,科学家们议政的渠道不算少,如果把议政的“政”包括各个领域的政策,那么科技工作者无疑在很多场合都有发言或者建议的机会,这包括两会、包括民主党派、包括领导人的接见和座谈,包括各种学术机构的咨询部门、包括政府部门的研究院、还包括新近出现的民间科研机构。

在我们的报道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很多议政的例子。例如,最近,全国政协就组织了一次针对耗资数千亿元的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评审问题的调研,而以科技界为主体的九三学社中央也就科技重大专项向国务委员刘延东提交了一份报告。

我们也了解到,旨在吸引世界顶级科学家到中国工作的“千人计划”的一些提议者,就曾建议将“千人计划”招收的人才称为“国家教授”, 并让其成为一个被倡议成立的国家科教委员会的成员。

在我们跟踪一年前曾经在以科学家为首的民众抗议下被叫停的厦门PX项目进展时,我们还发现,一批参与反对该项目的科学家,被项目投资方讼上法庭,官司至今未了。然而,当《科学新闻》试图了解此事时,所有相关当事人均缄口不语。

回过头来,我们发现上述参政议政的例子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包括一般科学家在内的公众对其中的进程均不知晓。

这些,让我们最终决定把主打文章落在“国家科学顾问制度”上。

这样做,并非我们要哗众取宠地制造噱头,而是因为,国家科学顾问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是以科学的精神为公众负责,而为公众负责就意味着他们的言行、报告和研究都要在不涉及到国家机密的时候向公众公开。

论者对国家科学顾问的称颂,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这种公开透明性。因为公开,科学顾问们可以就其咨询建议而广集才智;因为公开,他们可以携民声而涨己望,并进而在与权贵发生冲突时,能不畏惧后者的打击报复;也因为公开,科学顾问们也难以利用这样的职位为其赢得的话语霸权谋一己之私利。

这也就是我们最后多次努力,说服采访对象把来自他们那里的还没有公开的信息,通过我们的《科学新闻》在科学界传播的原因,我们相信,因为光明,所以我们有无惧黑暗的力量。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其实公开化已经开始上路了,且不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本期对厦门PX事件中推动民众运动的科学家身陷官司的报道中,就通过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向漳州市政府咨询了厦门PX迁往漳州的有关情况,并得到了确认),就说我们作为一份服务于普通科学家的杂志也能获得上述的信息(在党报系统工作多年的我知道这里的同行们能了解比我们多得多的内幕消息),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进步。

同样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在新版《科学新闻》的第一期,也报道了科技重大专项,并指出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尽管随后我们的杂志遭遇了一些压力,但是我们相信,我们对得起服务科技界人群的承诺。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再往前走一步吧。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7901 

浙ICP备18051380号
浙江生物工程学会 联系电话(传真):0571-88035953
学会秘书处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99号国家高新科技园创业大厦1205室 邮编:310012
会员注册
会员注册
会议注册
会议注册
扫二微码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