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公司也赶并购潮

发布时间: 2009-04-08 阅读点击:201
今年第一季度,大部分制药行业人士的目光集中在辉瑞收购惠氏、默沙东收购先灵葆雅这样的超大型并购上,原本热议的专注于生物技术圈的并购却相对冷却。不过,有专家表示,最近生物技术圈内的交易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了。

  实际上,罗氏收购基因泰克就是一个例子。另一个重要案例是,不久前刚宣布的Gilead将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CV治疗,总价值为14亿美元。CV治疗公司的董事会一致建议股东接受Gilead按每股20美元的现金要约收购。这个收购额与辉瑞680亿美元并购惠氏、默沙东411亿美元并购先灵葆雅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却是生物技术行业内的一个预兆。在生物技术圈内,互相兼并的机会很多,这是观察家们的共识。

  传统制药公司现金充裕,但新药后续产品非常贫乏;相比之下,生物技术公司通常有前途看好的开发中新药产品和后续管道,但没有太多的现金。只有少数生物技术公司是有盈利的,但他们往往是该行业最大最亮的名字——安进、Gilead、Celgene、Genzyme和Biogen Idec。

  有业内观察家估计,120家生物技术公司将在3个月或更短时间内弹尽粮绝,耗尽现金。用带有不确定性的科技成果和发明作为抵押品,大多数生物技术公司都难以借到钱,或通过IPO上市募集资金,因为现在的IPO市场实在太糟糕。生物技术公司各自有不同的需求,在资金用完后,生物技术圈内或许将出现一个整合浪潮。

  虽然生物技术公司并不害怕被现金富裕的制药公司所收购,但被兄弟生物技术公司收购其实更有吸引力,因为两个有相同背景的创业和创新组织之间的整合将更助于共同成长。许多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已开始向现金短缺的“小兄弟”公司频繁招手。“如果你是安进或Biogen Idec公司,你就可能坐在场外等待那些公司耗尽手中的资金,再逼迫其就范。”有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生物技术公司购买生物技术公司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与大型制药公司发生竞购战。最近的并购交易活动表明,大型制药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差。传统大型制药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合并来节约成本,以此作为公司业务稳健成长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公司看来,这比通过收购成长期企业进行高风险的临床试验更稳妥些。

  与此同时,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已资本干枯,出售意愿强烈。买方将不仅仅是大型生物技术公司,一些手中现金充足的中型生物技术公司也将成为买主。生物技术公司买主是有选择性的,他们更可能将资金投给那些有产品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

  数据显示,2005~2008年,80%被收购的生物技术公司要么已有产品获得上市批准,要么已经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在某些情况下,收购的动机未必是出于科技原因,而是出于商业考虑,比如Gilead购买CV公司,图的就是CV公司的销售队伍。

  最有可能成为收购目标是爱尔兰的Elan公司。这是一家自身免疫性和神经药物的开发商。该公司与Biogen Idec公司对已上市的多发性硬化症药物Tysabri合作。该药年销售额已接近10亿美元。

  Biogen Idec也是Elan公司一个合乎逻辑的买家。购买Elan公司,Biogen Idec就能获得Tysabri的所有权利。

  当然,Biogen Idec本身也是一个潜在的被收购目标,有报告把这家生物技术公司列为第二个最有可能被收购的生物技术公司,而Rigel制药、NeurogesX和Vertex Pharmaceuticals制药分别排在最有可能的被收购对象的第三、第四和第五位。

  有可能进行收购的大型生物技术公司包括安进、Gilead、Celgene和Cephalon。其中,Gilead和Cephalon在不久前都已出资收购了各自看好的生物技术公司,而安进还在寻找猎物。不过,有人猜测,安进也有可能成为某大型制药公司的收购对象。

浙ICP备18051380号
浙江生物工程学会 联系电话(传真):0571-88035953
学会秘书处地址:杭州市文三路199号国家高新科技园创业大厦1205室 邮编:310012
会员注册
会员注册
会议注册
会议注册
扫二微码
我要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