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植物园荔枝核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获得新发现

发布时间:2010-09-29 阅读点击:138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人们在享受荔枝美味的同时,往往随手将荔枝核当垃圾丢弃。其实,荔枝核是载入我国药典的一种药材,有“行气散结,祛寒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荔枝核具有降糖、降血脂、抗肿瘤、抑制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为阐明荔枝核的生物活性物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化学实验室谢海辉、魏孝义以及博士生徐新亚等科研人员从荔枝核中首次获得了4个桉烷型倍半萜葡萄糖苷类成分,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荔枝苷A(Litchioside  A)和荔枝苷B(Litchioside  B)。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umilaside  A对人体肺腺癌A549、肺癌LAC、宫颈癌Hela和肝癌Hep-G2等4种细胞株均有很强的体外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远低于临床抗肿瘤药物阿霉素,Funingensin  A对Hep-G2细胞株显示活性,表明它们与荔枝核的抗肿瘤活性有关。


       本研究可为荔枝核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2010年第123卷1123—1126页)上。荔枝核中其它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尚在进行中。

联系电话(传真):0571-88035953
学会秘书处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潮王路18号浙江工业大学生物楼205
浙江生物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浙ICP备18051380号    开创网络  技术支持

会员注册
会员注册
会议注册
会议注册
扫二微码
我要咨询